民俗文化就醫竅門合集:捏脊療法

民俗文化就醫竅門合集:捏脊療法

捏脊療法就是指在脊柱部,從下向上不斷地挾起肌膚,邊捏邊向前促進,來源於尾骶終於項後腦勺的一種脊醫收費標準中醫推拿就醫法。適用兒科疾病,如小兒疳積、消化不良、腹瀉、肚子脹氣、缺乏營養等的治療;目前也被用於成人,如失眠、神經衰弱、腸胃功能紊亂以及婦科病等。在疾病防治,提升人體抵抗力方面也是有寬廣的行業前景。

 

【操作過程】

 

一、捏脊療法的作用方法

捏脊是用雙手的拇指和食指將背部正軸線的肌膚捏拿提及、學會放下,從下到上推撚(由尾骨部長強穴慢慢捏拿往往上拉撚至項後腦勺)提放姿態,一直捏獲得第七頸椎部的大椎穴,為1遍,也可直往上至枕後啞門、風府穴處。一般每日治療1次,捏脊3~5遍。在捏拿向前促進時,每撚捏3上往上重提1下。在醫藥學上,捏脊療法的方法有捏、拿、推、撚、提、放、揉和按8種技巧,故又稱捏脊八法。

1.捏捏是用雙手拇指與左手無名指從長強穴將肌膚夾起來,往上不談斷地將肌膚捏拿、推撚、提放的姿態,使肌膚連續不斷地卷起,如小浪花一樣向前波動,一般在捏拿時雙手與患者背部呈45交角。

2.拿拿法是與捏法相近的一種方法,是雙手的拇、食二指將肌膚取出後作向前推撚的姿態。

3.推推法是用雙手左手無名指第二、三節部,緊貼在背部正軸線的肌膚。沿正軸線不斷保持一定速度向前促進,捏脊l遍一般為15~20秒上下。

4.撚撚法是雙手拇、食二指將捏取出的肌膚作攤青姿態,並兩隻手交替向前推撚前行。撚時雙手拇、左手無名指(大拇指球與無名指中節橈側上面)不斷向後搓撚,隨搓撚,隨向前推,似鳥攝食一樣的姿態。

5.提觀點比一般的捏拿姿態稍重,是雙手左手無名指向前,拇指輕輕地的提及姿態。有時在提放時可聽到肌膚的擦音。

6.放到法就是雙手拇、左手無名指在不斷提及的此外把前面所提及的肌膚進行學會放下和松垮的姿態,那般就造成了波浪狀向前促進姿態。每一次捏拿、推撚整個過程中必有的姿態,也是捏脊促進時的掃尾姿態。

7.捏揉法是在捏拿推撚完後,在腎俞穴或其他穴輕輕地揉動3~4次,常同按法此外操作過程。屬於捏脊的結束姿態。

8.按按法是在捏拿推撚完後,雙手拇指腹在揉的此外進行按穴的姿態。有時為了更好地能夠更好地提高作用,可根據不一樣的病症揉按不一樣的俞穴,如脾積,按中脘穴;腎積,按氣海穴等。
捏脊療法就是在以上8種方法的綜合型下而成的一種波浪狀促進的捏拿提撚放姿態。一般每日進行1次,每一次3~5遍,在空著腹部時進行。

 

二、捏脊療法的作用部位

捏脊療法的作用部位是背部正軸線,從尾骨部起至第七頸椎部。也就是說,沿著督脈經的循行路線,從長強穴直到大椎穴或風府穴。捏拿完畢再揉按腎俞穴。

 

【主冶病症】

 

一、食欲不佳

捏脊時重提腸子俞穴、肺俞穴、脾俞,捏脊後揉按以上各穴及中脘穴、天樞穴及足三裡。

二、噁心幹嘔

捏脊時重提肺俞穴、肝俞、膈俞,捏脊後揉按中脘穴、下脘、章門、天樞、臍中(神闕穴)。

三、腹瀉

捏脊時重提腸子俞穴、脾俞、肺俞穴、三焦俞,捏脊後揉按中脘穴、上脘、天樞、氣海穴、足三裡。

四、便秘

捏脊時重提腸子俞穴、肺俞穴、肝俞,捏脊後揉按氣海穴、關元穴、足三裡。

五、老是出汗

捏脊時重提腎俞穴、厥陰俞、肺俞穴,捏脊後揉按中脘穴、關元穴。

六、尿瀕

捏脊時重提膀胱俞、腎俞穴、肺俞穴,捏脊後揉按中極、三陰交。

七、煩心

捏脊時重提肝俞、厥陰俞、心俞穴,捏脊後揉按膻中穴、足三裡穴。

八、夜啼

捏脊時重提肺俞穴、肝俞、厥陰俞,捏脊後揉按神門。

九、失眠

捏脊時重提腎俞穴、脾俞、肝俞,捏脊後揉按神門、三陰交。

十、月經失衡

捏脊時重提關元俞、脾俞、膈俞,捏脊後揉按關元穴、血海穴。

十一、呼吸系統病症

捏脊時重提腎俞穴、肺俞穴、旁通閥,捏脊後揉按中府穴、膻中穴。

 

【疑難問題】

 

1.脊柱部皮膚破損,或患有癤子、皮膚疾病者不適合此方式。
2.太飽及飯後均不適宜立刻運用本治療的方法,需休息2小時後再進行。
3.隨著發高燒、心臟疾病或有出血趨於者慎重應用。
4.對寶寶及年老體弱者,提捏不適宜太重,可選用捏五提一法或單捏不觀點,最好不要選用捏三提一法。
5.如頭面部主要表現顯著(目紅赤、癢澀羞明、鼻腔紅赤、牙齒脫落、牙齦潰爛、臉部暗黃、嘴唇紅煩渴、臉頰發紅煩急、易驚咬緊牙等)者,可捏至風府穴。
6.捏脊時室內溫度要適當。
7.一般每日或第二天捏脊1次,6次為l醫治全過程,物理治療師過程間隔3~4天。慢性疾病在1個醫治全過程後可休息1周,再進行第2醫治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