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物聯網冷鏈物流的近代發展

中國物聯網冷鏈物流的近代發展

據統計,中國冷鏈(cold chain)企業總體規模約為2300家左右,近5年來年復合增長率達15%。
另外,隨著新型疫苗上市及普及率的提高,為本已處於爆發期的冷鏈(cold chain)產業提供了新的增長點。

行業分析顯示,新冠狀肺炎疫苗增加了28億-42億支。由此推算,這將為國內疫苗冷鏈運輸市場帶來至少4倍的增量。近5000億規模的冷鏈物流,消費升級是根本。

在這種巨大的需求面前,冷鏈商用車成為收益最高的行業之一。江淮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濟師張先華預測,到2025年,中國冷鏈行業對商用車的需求量將保持每年約15萬至20萬輛的穩定增長。

具有天然的冷鏈,將進入第三階段。

就冷鏈物流產業鏈而言,上游包括設備製造企業,如冷藏車和冷凍機;中游包括運輸、倉儲、綜合物流、供應鍊和平台;下游包括零售企業、食品加工企業、醫藥企業、化工企業以及終端消費者。

由上述描述可以看出,中國冷鏈物流產業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是萌芽期,主要在2008年之前,這一階段涉及冷鏈物流業務的企業仍以國有企業為主,但普遍規模較小,裝備落後。

自2008年以來,冷鏈物流進入了起步階段。伴隨著移動終端的崛起,電子商務行業迎來了爆發。這時,消費者對冷凍食品的需求在逐年增加,冷鏈物流的概念也隨之迅速發展。像Pufis這樣的外國企業開始佈局中國市場。與此同時,京東、阿里等國內互聯網巨頭也開始嘗試生鮮電商。而且包括順豐、中外運在內的傳統物流企業也紛紛開始爭奪這一市場份額。

且自2018年以來,國內冷鏈物流行業才開始真正進入爆發期,整個產業鏈呈現出百花齊放,資本巨頭、互聯網巨頭、物流企業等紛紛加入。事實上,冷鏈產業之所以能在此階段獲得快速發展,除了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疫苗新苗的巨大增長之外,非洲豬瘟疫情也可以被看作是冷鏈產業的標誌。正因如此,我國決定實行更嚴格的生豬調運政策,導致國內出現了禁止活豬、活禽運輸的情況,政策導向逐漸轉向集中屠宰和冷鏈流通。

強化政策實施,冷鏈戰略地位提升。

中央和地方政府因勢利導,出台了20多項冷鏈物流政策和標準,推動了冷鏈物流行業供給側改革的潮流。和發達國家的差距很大,冷鏈車的改造亟待解決。雖然冷鏈產業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但在高成長的背後,依然留有硬傷。

中國冷鏈物流產業起步較晚,與國外市場相比,中國人均冷藏庫容、冷鏈損耗率等都存在較大差距。另外,與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相比,中國流通量的90%以上也明顯偏低。

根據百強冷鏈物流企業的區域分佈情況,國內冷鏈資源主要分佈在東部沿海地區和中部主要農產品產區,上海市的百強冷鏈物流企業數量最多,達21家。但我國西北和西南地區增長速度較低,經濟發展不平衡,地區氣候差異等是造成我國冷藏車增長速度分佈不均的主要原因。

另外,在2019年之前,行業內仍將冷鏈車視為特殊車輛,亂改現象普遍存在,行業缺乏統一標準。數據顯示,僅在安徽省就有多達40-50家冷鏈改造企業,規模普遍較小。這種無秩序的模式,導致使用者在使用車輛時無法獲得有效的後期保障。

此前,冷藏車直至出廠各環節均為割裂狀態,此過程與冷藏車質量的統一難以達到標準。並且處在改型鏈上考慮各環節利益,最終交付給用戶的整車將出現價格虛高的情況。所以,今後一定要改變這種格局,冷鏈車將從改型車輛轉變為常規式物流運輸車輛,主機廠應抓住機遇,充分整合上下游企業,打造整車一體化物聯網下形成的冷鏈品牌和冷鏈產品。